臭氧超標,為何還要保護臭氧層
近期關于藍天白云之中隱藏著臭氧超標的新聞,讓很多人對臭氧產生了“恨”意。9.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記者請專家釋疑解惑:臭氧,到底是壞是好?我們對臭氧到底該盡力削減還是該全力保護呢?
低空臭氧與高空臭氧不一樣
“首先,我們要厘清一個概念,高空平流層的臭氧和近地面對流層的臭氧是不一樣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導、國家大氣科學與環境氣象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朱彬教授告訴記者,兩者不僅形成原因不一樣,更重要的是,從功能看,可以說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
從成因看,在距地面20—50公里的平流層,紫外線輻射打斷了氧分子(O2)兩個氧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剩下的一個氧原子(0)和另一個氧分子(02)結合,便形成了臭氧(03);而近地面的臭氧,則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的二次污染。“工廠、機動車等的高溫燃燒會產生氮氧化物和VOC(揮發性有機物),后兩者在強烈太陽光的照射下又產生臭氧污染。”
高空臭氧總量計約33億噸,但在整個大氣層中所占比重極小——如果將之平鋪在地表,厚度不過3毫米——只有一粒綠豆的高度。但這薄薄一層臭氧,卻吸收了大部分對生命有破壞作用的太陽紫外線,對地球生命形成了天然的保護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離不開水和氧氣一樣離不開大氣臭氧層,大氣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靈的保護傘。如果平流層臭氧的含量大為減少,人會患上皮膚癌、甚至死亡。”
而低空臭氧是一種比PM2.5更加難以治理的污染物,一旦超標,對環境以及人體健康的危害都很大。
高空臭氧變薄,近地臭氧常超標
科學研究發現,隨著人類活動,特別是氟氯碳化物(CFCs)和哈龍(halons)等人造化學物質被大量使用,這些物質很容易就會破壞臭氧層,使高空中的臭氧總量明顯減少。
其間,與之相關的兩件大事在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是荷蘭、墨西哥和美國三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確認了人造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該成果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二是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約有2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區域為臭氧稀薄區,其中14-19千米上空的臭氧減少達50%以上,科學家們形象地將之稱為“臭氧空洞”。
近年來,國際組織通力合作,努力降低破壞性化合物的使用量。據江蘇省環境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華鳳林介紹,1985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保護臭氧層外交大會”上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此后,國際社會又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了5種氯氟烴物質和3種哈龍物質的生產、使用控制時間表,此后又作了多次調整和修正,“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我國政府分別于1989年加入了《公約》、1991年簽署了《議定書》,并全面開展履約工作。
與此同時,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問題,卻在PM2.5逐步改善的同時日益凸顯。記者注意到,近兩年來,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每到春夏,臭氧往往成為城市空氣的首要污染物。從環保機構提供的數據看,僅今年4-8月,南京就有37天因臭氧污染造成“不達標”。
保護好臭氧減少壞臭氧,我們能做些什么
首先,是針對ODS(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使用進行淘汰削減。2007年,曾經廣泛應用于空調、冰箱的氟利昂(CFC)在我國被全面替代;2015年,曾經在糧食倉儲中廣泛使用的甲基溴被全面禁止……我省從2007年開始,參與了ODS削減示范項目。華鳳林說,江蘇是全國重要的ODS(消耗臭氧物質)生產、使用、銷售省份,因此在推進這些物質的消除替代上,相關企業有很多文章要做。
保護臭氧層,說到底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對于市民來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臭氧層的消耗?環保部門建議,在生活中選擇冰箱、空調、摩絲、空氣清新劑、滅火劑、噴霧殺蟲劑、漂白劑等消費品時要關注成分說明。此外,“買空調冰箱時,一定要看看上面的環保標志;處理廢舊家電,一定別忘了除去制冷劑;汽車空調不制冷,要去具有制冷劑回收設備的維修點修理”。
而要削減低空“壞”臭氧,減少機動車使用、減少燃煤是大的方向。“不過,近地面臭氧的削減,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因為大氣化學反應具有非線性作用,有時候VOC降低了,臭氧反而上去了,所以目前在全球來講,降低臭氧濃度是比削減PM2.5更困難的問題。”朱彬說。